【深圳特区报】老夫妇千里回深参加棚改签约
编者按
推动“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化,本报今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采访报道,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宣传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宣传广大群众欢度节日的喜庆景象,敬请垂注。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晓峰 冯庆
“回来整理一下,交一个干干净净的房子给棚改片区指挥部。”记者昨日来到长排村2排1A栋601房间时,80岁的高织云正在收拾物品。房间里已经基本没有杂物,清清爽爽。“今天签了约,我们想明天就把房子交了,别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
高织云的房子位于罗湖棚改三大片区之一的木棉岭片区,是一个40平米的两室一厅。退休后,她和老伴甄永志从北京来到深圳,住在这儿帮小女儿带外孙。之后又去北京帮儿子带孙子。这一次,老夫妇是专程从北京回来,参加棚改的房屋当事人集体签约。
对于年过8旬的老两口来说,棚户区人多路窄、交通不便、安全有隐患,加上房子在6楼,实在不方便。“听说改造以后要建成电梯房,配套也会更完善,那可就太好了。深圳天气好,我们也希望能回来尽快住进新房,晚年多享受几天好日子。”
“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棚改是个大好事,也是个大难事,这充分体现出政府对老百姓安全和民生问题的关心。”今年82岁的甄永志举起大拇指说,棚改工作人员始终带着笑容,相关政策解释得清清楚楚,“签约过程十分顺利。”
这只是我市正在开展的“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中的一个寻常剪影。从全国范围来看,这场以罗湖区为主战场的棚户区改造战役,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未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体量之大前所未有、片区公共安全隐患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为破解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罗湖区则举全区之力,从各单位、各街道专门选派了数百名干部,派驻在棚改一线,担任棚改工作的“引航员”及广大群众的“服务员”。
王群是派驻棚改一线的干部之一。“有时候一天要和10多名房屋当事人及租户讲解政策,许多人嗓子长时间都是哑的。我们用耐心真心工作,也换来了群众的理解和信心。”昨日,在玉龙棚改片区不停奔走的王群告诉记者,她所负责的玉龙片区20号网格签约率目前已达到83%。其中有一名房屋当事人一开始不理解棚改,经过王群和其工作团队反反复复地耐心沟通,最终从抵触者变成了“宣传员”,不仅自己签约,还给片区指挥部送去了锦旗,主动号召身边的亲朋好友支持棚改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