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棚改做师生分流安置工作 近3000学生基本安置妥善(南方日报)

来源:    时间:2017.01.12

“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每名教职工都妥善安置。”这是罗湖棚改开展师生分流安置工作以来,贯穿始终的理念与目标。如今,在寒假与新年到来之际,近3000名学生基本得到了妥善安置。

作为彻底消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的民生工程,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获得了片区居民的广泛响应支持。但是,“孩子就学问题怎么解决”一直是家长心中最为关切的难题,也成为罗湖棚改的重点工作之一。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长许勤批示,要妥善安置好棚改区内的学生和教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市委常委杨洪,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市教育局牵头,调动全市教育系统资源,全力支持罗湖棚改师生分流安置工作。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区长聂新平多次召开棚改指挥部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师生分流安置工作,要求从家长、学生和老师角度出发,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好,确保每名师生都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为此,罗湖棚改现场指挥部专门成立师生分流安置组,全力推进三个片区学校、幼儿园2944名学生及292名教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经过日夜奋战、多方协调,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这一难题便被顺利“攻克”,家长搬迁再无后顾之忧。

文/图 杜艳 高星

深圳最大规模学生分流安置顺利完成

“2944名学生、教职工292人,春节前完成分流安置工作。”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师生分流安置组长郭天明刚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头两个星期忧虑得睡不着觉。在深圳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规模的师生分流安置工作,郭天明心里有些没底,他担心师生分流安置万一开展不顺,会拖了棚改的后腿。

的确,经过深入了解棚户片区的安全隐患与相关政策,片区居民的搬迁意愿十分强烈,而孩子就学问题若无法解决,就始终是一道难以迈过去的关口。但反过来讲,解决了师生分流安置的问题,家长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说,师生分流成为推动棚改搬迁工作的关键一环。

这个重要使命落在了由郭天明牵头负责的师生分流安置组的身上。在那些失眠的晚上,郭天明脑子里一遍一遍地思考师生分流的各种问题,家长与教职工有哪些诉求,如何协调各区教育部门、各所学校提供相应的学位与岗位,如何使各方都能够满意,他希望理出一条完整的思路。

郭天明明白,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沉着,工作越要做得周密细致。在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的带领下,师生分流安置组安排了28名工作人员驻点到棚改涉及停办的2所小学与8家幼儿园,开展前期摸底与政策宣讲工作。对于学生家长、教职工与学校举办者的各类诉求,工作人员一一进行详细记录,每天召开会议进行汇总与研究。

仅仅基础性的资料收集,就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也为制定周密合理的工作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工作组还会同教育局相关业务科室,先后制定了《关于学生分流解答指引(一)、(二)、(三)》《给家长的相关问题指引》《转学办理工作指引》《致家长一封信》《致教职员工的一封信》等分流转学材料。

郭天明介绍:“目前,学生已经基本分流完毕,还有部分家长没有决定搬到哪里,等他们搬到新地方后,我们也会帮忙解决学位问题,做到‘个性化服务’;教职工方面,在协调劳动部门依法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外,我们还专门组织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聘用进行考核面试,通过双向选择,保障每一位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目前,教师的推荐和面试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大部分人已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仅仅用了1个月时间,我们就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这说明棚户区改造的确顺应民心,才能获得多方的响应。”郭天明称,“我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下地了。”

帮助融入新环境将对分流学生跟踪关怀

“起初压力的确非常大,但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必须勇于担当、努力克服,因为师生分流工作不但对于推动棚改工作意义重大,更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表示,“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棚户区改造已经在片区内形成了共识,学校的举办者与教职工也具备相应的政策水平,能够理解和接受分流,因此在有压力的同时,我们也有信心来推动这项工作。”

从结果来看,师生分流工作取得了顺利进展。王水发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是棚户区改造是市委市政府彻底消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的战略决策,也是民生工程,师生分流工作紧紧抓住了这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其次,在推动师生分流工作的过程中,罗湖区委区政府反复强调,要以人为本,从学生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为了取得家长与教职工的信任,王水发、郭天明带队走访了所有的学校与幼儿园,并向他们承诺,“为孩子安排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王水发称,通过实地走访与面对面沟通,让学校感受到了教育局的诚意与决心,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很多问题因此迎刃而解。

在此期间,师生分流安置组除了筹集本区空余学位,还积极协调市教育局统计出其他区有空余学位的民办学校,并到市教育局、龙岗区教育局请求协调解决学生跨区分流学位问题、分流后申请公办学位和转学问题。“我还要特别感谢接收分流师生的学校、幼儿园。”王水发称,“可以说,这是一次多方携手共同取得的成功。”

王水发介绍,罗湖区教育局对每名分流安置的学生与教职工都做了登记造册,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入新学校入读与走上新工作岗位。“我们对接收的学校还提出了要求,希望他们在办理入学时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表达出对接收学生的热情与欢迎。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我们要求接收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后,开展相关活动,让这部分分流而来的学生与教职工感受到温暖。”王水发称,接下来,罗湖区教育局还将对分流安置的师生持续开展跟踪关怀。

各方声音

1 工作人员

“看到家长脸上的喜悦,所有付出都值得”

“狭窄的街道,密集的握手楼,到处污水横流,电线如蜘蛛网般分布,进入这里恍如来到另外一个世界,与繁华落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格格不入……”这是龙炜镔笔下的木棉岭片区。

过去1个月,作为师生分流安置组28多名驻点工作人员中的一员,他参与并见证了木棉岭幼儿园268名学生与30名教职工分流安置的过程。个中的酸甜苦辣,令他感慨不已。他说,看到孩子与老师顺利分到新的学校,看到家长脸上的喜悦,“让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

虽然在罗湖做了十几年教育工作,第一次来到木棉岭片区时,看到孩子的学校环境、卫生配套与生活条件,龙炜镔坦言“真的是吓了一跳”。“木棉岭幼儿园是辖区最大的幼儿园,在两栋连在一起的私建居民楼的一到六层,一楼是活动场所,上面五层是教室,卫生与安全问题堪忧。”龙炜镔说,罗湖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只有身临其境地看了现场,才会深刻感受到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在开展工作之初,龙炜镔与团队的每个人员对工作性质都有了清晰的定位,就是让棚改区的每个孩子有读书的机会,“这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与立脚点,让我们觉得这项工作充满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他们工作日在学校幼儿园设点,周末在社区“摆摊”,被社区居民称为“移动服务商”。家长对他们的工作也从开始不理解到慢慢理解,再到孩子入学问题解决之后对他们产生感激。这让龙炜镔感叹不已,他说,短短1个月之内,他们与家长建立了“鱼水之情”,也与师生分流安置组的同事结下了“战友情”。“对我个人而言,这段经历更是无比重要的历练,让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价值”。

2 学生家长

“不到两个星期,就办完了入学手续”

按照既定计划,农历新年过后,育龙学校一年级学生张珈源就可以去家附近的侨香学校读书了。

1月10日,在罗湖泥岗村附近,记者碰到了张珈源的妈妈罗玲。先前听到孩子所在学校要分流,她内心十分忐忑,而现在的她却一脸轻松。“我们已经去学校考察了,新的学校比育龙还要好,离家也近,各方面都挺满意”。

罗玲说,他们是上个月10号左右接到通知去学校开会的,在此之前,一些不安情绪在学生家长间蔓延,很多家长顾虑:“因棚户区改造被分流,孩子插不上班怎么办?”“分流学校离家很远怎么办”……而这些不安和迷茫都伴随着会上罗湖区教育局给出的承诺被一一抚平。

罗玲告诉记者,从拿到分流表到择校,到最后去新学校办理相关入学手续,整个过程仅两个星期不到,接收学校也给办理入学手续的家长们开通了绿色通道,所有手续一窗办完,整个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这种优质高效的办事方式让她情不自禁地点赞。“开会时,教育局的领导说,只要家长有要求,他们一定会全力配合,当时我心里还有些不踏实,这次真的信了。”罗玲说,政府这种以人为本的办事方式,是她没有想到的。

3 学校老师

“听说有许多岗位可选择,就安心了”

1月10日上午8:50至10:10,育苗小学的张金梅在二年级本学期期末考场监考。这是她在该校最后一次担任监考老师。下学期,她就要按照棚改师生分流的相关安排以及自己的意愿,到附近的金稻田路文德学校去工作了。

即便如此,张金梅还是坚持在育苗小学“站好最后一班岗”,一大早就赶去学校监考。在育苗小学工作7年多,长期担任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她对学校以及同事们的感情很深。“起初以为这次分流之后,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巨大的变化,担心不适应。后来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把周边以及罗湖区许多学校空出的岗位资源提供给我们,供我们选择,打消了我们的疑虑。我们也主动和工作人员一起做好家长们的解释工作。毕竟棚改是大事,必须支持。”令她宽心的是,一些原来的老同事都选择了文德学校,离得不远,上班路线、周边环境同以前差别都不大。

同在育苗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蔡榕恺是个90后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毕业于广州体院。说起来,育苗小学其实是他的小学母校,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他家也住在附近,所以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母校“反哺”。

蔡榕恺说,最开始得知学校要停办,让他和同事都“感觉很迷茫”。不过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很快就驻扎进了学校,查岗位、填志愿,各项分流安置工作有条不紊,“大家的心很快就安定了下来。”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工作组的效率非常高,他头一天填了志愿,第二天就见到了湖贝小学的校方领导,校方还一眼“相中”了他的跆拳道特长,表示欢迎他加盟。虽然舍不得离开育苗小学,但是小蔡表示,“等片区改造好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大好事。”

4 学校创办者

“尽管心中不舍,但是时候说再见了”

1月10日是布心片区港鹏幼儿园开课的最后一天,温淑君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看着在上课的老师和学生,眼神充满不舍。“我1997年来到港鹏新村,1998年就办了这所幼儿园。”温淑君回忆起往事,她原来是惠州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来到深圳港鹏新村后,看到这里人口密集,孩子众多,没有人管,便萌生了创办一所幼儿园的想法,既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教育行业,也可以帮忙照看孩子。如今,已经过了将近19年时间,港鹏幼儿园也从开始的30多名孩子发展到今天的215名学生,28名教职工,幼儿园陆续被评为规范园、区一级园、普惠园等,可以说做出了一番成绩。

“现在,是时候说再见了。”温淑君表示,尽管心中不舍,但她也很清楚地知道,棚户区改造是大势所趋,“这个片区存在严重消防隐患与地质灾害隐患,不改造不行,消防通道那么窄,消防车都进不来,紧靠着幼儿园,就是斜坡上的高楼。”温淑君称,“万一出了事谁也负责不起,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带头支持改造。”

温淑丽同时也是港鹏新村140栋一套房屋的住户,她3岁半的小女儿就在港鹏幼儿园读小班。“学校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很多家长都在观望,但是师生分流帮助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之后,大家都不再观望了。”温淑丽称,由于大女儿在布心中学读书,他们决定搬到布心中学附近去住,选中了附近的松泉山庄幼儿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现在已经办好了入学手续。

小孩同样就读港鹏幼儿园的张欣华,也已经决定让孩子转到金洲艺韵幼儿园就读,一家人则搬到了港鹏新村对面的特检小区。张欣华在港鹏新村有3套房子,但是她对港鹏新村的环境也很不满。“电线乱搭乱接,感觉很危险,卫生也很糟糕,居住条件很不好。”张欣华说,“我大女儿容易过敏,一闻到异味就会咳嗽,不适合在现在的港鹏新村居住,我们早就盼着改造了。”

5 接收学校

“100名学生分入我校,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不需要入校考试,棚改片区需要分流安置的孩子,我们有责任优先纳入我校读书。”银湖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谢小娜说。去年12月28日,该校10余名老师全力配合教育局安排,为分流安置到该校的学生提供服务,这一天,学校特意空出场地,安排指引孩子办理入学的各种手续。今年1月11日,经过分班考试,棚改区的100位孩子,将按照成绩分到该校小学部与初中部的不同班级里,开始在新学校的新历程。同时,经过双向选择,该校还吸纳了两名棚改区的教师在这里正式上岗。谢小娜骄傲地说:“孩子们都很高兴,家长也都非常放心。”

坐在记者面前的谢小娜,回忆起过去一个月来为棚改区孩子的学位问题所做的努力,心里满是感慨。去年11月底,她在区教育局参加了首次分流安置筹备会议之后,很快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刻不容缓,为此,学校迅速发动班主任,一个一个电话确认各个班级能够空出来的学位数量。“因为我们是民办学校,每年都会有部分孩子因为家里搬家而转学,而春节之前,是孩子流动的一个节点。”经过统计,小学六个年级与初中一二年级,空出来大约100个学位。去年12月27日,棚改分流安置的方案得到了细化,落实到该校的学生名单出炉,第二天,该校10多名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全力配合,办理孩子们的入学问题。

谈及此次分流安置工作如此顺畅的原因,谢小娜说:“在我们学校转型升级的这一年,区教育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那么,在棚改这种利民工程上,我们自然义不容辞地配合和回馈。另外,教育局的方老师专门在我们学校驻点,大家齐心协力以最大的合力和爱,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书读。”据了解,该校这一年正在走优质化、精品化的教育路线,全校设立实验班,在师资安排、课程设置、外语教学等方面趋于高端化。曾在广州某国际学校担任过校长的谢小娜,正在把此前的办学经验有选择地用于银湖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升级上。正因为如此,该校的实验班学位竞争激烈,这也是棚改区孩子分班需要考试的原因,“因为不少普通班的孩子也想上实验班,通过成绩分班是为了公平”。